537 工厂和民风
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yqzw5.cc
  松江府,大致以松江和黄浦江为界,以北属苏州府。自宋元以来,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了富庶之地,其中以苏、松、杭、嘉、湖五府为最。

  到了明代中后期,松江府每年夏秋粮税可缴八十万石,有水田470万亩,亩产平均能达到2石,即便在江南鱼米之乡里也算高产区了。

  除了稻米之外,松江府还盛产棉花,种植总量差不多有70万亩。这种规模在江南水网遍布的地区很少见,主要得益于比较特殊的地理环境,江河与旱地并存。

  稻米产量高,百姓们能吃饱饭,又有了棉花当原料,手工业自然而然兴盛,纺织业在松江府发展的非常好,与苏杭的丝绸相比主要产品是棉布。

  除此之外松江府沿海还有四五个盐场以及不少渔村,总体上讲生活水平在大明属于上等,虽不能说家家有余粮,但饿不着冻不着还是能做到的。

  凡是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地方,向来盛产地主豪绅,松江府也不例外。当地的大户基本以农业和手工业为本,对于他们来讲最怕的就是一个字,变,没有动力也没有需求改变现状。

  但改变还是来了,景阳五年,朝廷在松江府与苏州府交界的黄浦江南岸设立松江造船厂,虽地处上海县内,却归海军总督全权辖制,上到府台下到县衙皆无权过问。

  说起来这家造船厂只占据了江边的荒地,附近也没有村镇,使用的人手都来自外地,又有高墙深沟阻隔,与本地人可以井水不犯河水,相安无事。

  可当地士绅地主们却不这么想,总觉得那些大水车整日转来转去坏了风水,抱着团的到县衙和府衙告状,要官府下令禁止当地人与造船厂接触,打算来个官和民双管齐下,把这群外乡人彻底孤立起来,最好能挤兑走。

  可是试了几次之后,大家突然发现这家造船厂有点像粪坑里的石头,又臭又硬!对寻常人非常奏效的办法,放在它身上几乎就是无用功。

  首先就是在官面上无可奈何,松江府台见了袁可立都得俯首听令,哪怕有再大的成见也只能上疏朝廷弹劾,当面半个不字也不能提。

  其次民间也是徒劳无功,造船厂自打建立之初就被荷枪实弹的海军给严密看管了起来,距离一里之外就有岗哨盘查,凡是没有造船厂腰牌的人一律不准靠近。船厂里更有锦衣卫百户驻扎,寻常老百姓真惹不起。

  但有人不信邪,组织了一百多号家丁和村民,打着破坏风水侵占祖坟的名义试图冲卡阻挠,结果当场就被穿着黑衣服的海军士兵用火铳射杀了二十多人,剩下的立马屁滚尿流四散奔逃。

  不等这些人去官府向父母官哭诉告状,凶神恶煞般的锦衣卫就先登门了。凡是参与者全都抓起来送入县衙大牢挨个审讯,若不是朝中有人向皇帝求情,全得按照暴民论处。

  但死罪可免,活罪难恕,从今往后造船厂的青菜、肉食就得由这几家地主负责提供,具体是自己种还是从其它村子买管不着,按照数量定期送过去,该多少钱给多少钱,一次一结。

  自打那次之后就再也没人敢打造船厂的主意了,但也绝不往前凑,即便造船厂在县城里贴出告示招募人手,应征者也寥寥无几。

  不过俗话说得好,人为财死鸟为食亡,只要利益足够多,人就有勇气面对死亡。随着造船厂一天天扩大规模,在厂区里工作的人数也随之越来越多。

  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,除了必要的食宿之外总得有点额外需求,比如说喝两口、买点好吃的解解馋、听听戏什么的。而这些需求都是厂区里的食堂、学堂无法提供的。

  可是造船厂有锦衣卫和海军士兵把守,不光外人不能随意进入,内部的人也无法随意外出,该怎么解决工人们日益增长的正常需求与规则之间的矛盾呢?

  要不说袁可立是皇帝的第一宠臣呢,人家靠的真不是嘴皮子,而是实打实的办事能力。这些小事儿在他眼中根本无需直达天听,轻而易举就给解决了,三个字,生活区。

  袁可立亲自出面找了上海县的县太爷,先晓之以理,道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,再拿出皇帝亲军的名头一顿施压,然后就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。

  当然了,由造船厂出工出料,为县太爷小舅子造两艘双桅快船是正常的生意往来。人家也不是不给钱,三十两银子一艘。价格是低了些,可造船厂正好有一批下脚料,扔了也是浪费,三十两足够工钱了,事情就这么巧嘛。

  有了县太爷的默许,造船厂旁边的一大片荒地就成了名正言顺的生活区。要说造船厂里的工人是真能干,不到两个月,通往县城的碎石路就完工了,再过一个月,巨大的棚屋也拔地而起。

  棚屋里没有机器设备也不是船台,而是一排排的木头案子。凡是想来此贩卖货物的商贩,只需按月缴纳少量卫生费即可获得一个床铺大小的案子,用来摆放货物供造船厂工人们挑选购买。

  刚开始只有三五个卖吃食的小贩抱着有一搭无一搭的想法来试试水,结果买卖挺不错。虽然工厂里提供一日三餐,但种类有限,管饱不管好,每月都有不错收入的工人们隔三差五就会跑到生活区里换换口味。

  一传十、十传百,前来试水的商贩越来越多,贩卖的种类也逐渐丰富了起来。然后就有人看到了更大的商机,不再满足于在棚屋里摆摊销售,在咨询了造船厂的管事之后马上破土动工,在棚屋边上盖起一座正规酒楼,名曰观海楼。

  两层楼里有茶有酒,有散座有雅间,专门从苏州府请来有点名气的大师傅掌勺,食不厌精脍不厌细,不再走薄利多销的路子,而是瞄准了兜里银子充裕的大匠。买卖非常红火,想进雅间吃一顿得头天预定。

  (本章完)
  http://www.yqzw5.cc/yq433/537.html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yqzw5.cc。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yqzw5.cc